基本解释
泛白领时代是指白领标准在社会快速发展中被泛化,人们对这个身份的定位充满了疑问。到底该争当白领,还是逃离白领,不仅是一个话题,也是一种关于身份的焦虑。
泛白领时代-概述
白领自画像
“白领”一词是绝对的舶来品,中国的康熙字典没有载录,民间流行口语里更缺乏此类说法。只是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从西方传入。西方的理解一般是,白领指那些坐在办公室内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白领”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一技之长而被老板聘用为管理层或做一些文职的事,他们工作上能独当一面,面对无常的世事显得更加达观,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更趋实用,白领们追求生活的多样化及高质量。而在中国,白领一词的意思则混乱不堪,多出现在调侃场合,甚至还经常被滥用。
泛白领时代-中国的白领历史
“白领”在国民心目中还有另外的含义:中国始终是一个“蓝领”社会。相对少数的“白领”脱离农业社会过“美好生活”的虚假概念深入人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杨河清认为,白领既是职业群体,也是社会阶层。低阶层的人有时用“白领”来指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而上层人士却不承认“白领”也属于上层。白领是这样一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虚假美好。
国内最早出现“白领”一词还是在1987年《收获》杂志的“先锋文学特辑”上,“白领”成为一个新词,用来形容在外企工作的办公室男女。那在当时的年代是人人羡慕的工作,轻松、体面是它的代名词。
到了2007年8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2006年最新词汇里出现了“白奴”这个词,解释为,“白领奴隶”的简称。“奴隶主”可能是房子、汽车、奢侈品,也可能是人情世故、理想抱负。他们拥有自己的办公桌、电脑,靠为雇主服务赚取报酬。
而“白领”二字,则从先锋文学中走出来,出现在媒体、网络,甚至非法小广告上。
泛白领时代-中国白领特征被泛化
2007年11月,社科院公布2007年全国主要城市白领工资标准,有人质疑消息的准确性,有人质疑制定的标准是否有意义,有人直接发表“白领”和“非白领”生活的各种感悟,甚至有人为白领生活算起了账,算账的结果,通常是“白领生活遥不可及”。
事件引起热烈讨论和关注,原因就是:中国符合“脑力劳动、在写字楼里工作”这一基本要求的“白领”似乎太多了!大家都期待一份标准的认同——谁才是,谁不是。以及,我到底是不是?
泛白领时代-被泛化白领的时代特征
出门打车,逛街必是国贸,吃饭去西餐厅,家具要宜家的。实际上,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白领是最焦虑的人群:工资赶不上房价,生活成本不断升高,工作压力无处排泄,父母、家庭、婚姻、健康……没有一件让人顺心的事情。
白领们看上去强势,实际上却是弱势群体——比起那些富人,他们长吁短叹;比起彻底的体力劳动者,他们又不满足于对生活的原始满足。
所以,谁说白领是中产阶级,他们就跟谁急!
“吃得比猪少,干得比牛多,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同时还要时刻费心地揣摩老板的举动、眼神,警惕同行的竞争。”这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白领族的描述。
这就是中国白领面临的压力,不工作即失业。但他们同时也是亚健康的最大群体。造成过劳死的前五位因素有: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仔细想想,长期在办公室加班,不运动,心理压力大的白领们的确爱得这些病。
IT民工、民航民工、新闻民工,本来都属于白领的职业统统扣上了“民工”帽子。为什么,因为白领们对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远未达到心中的理想度。
也许是对薪水不满意,也许是乏味的工作让他们不满意,总之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民工。于是白领不停地抱怨抱怨抱怨,直到因过劳而死去。
泛白领时代-白领是社会的推动力
在中国最多的阶层是农民和工人,白领还是少数。即使现在有数字表明白领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阶层,但基数太小。
白领的形成的确跟城市化的进程有关。西方的经验证明,伴随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个稳定的社会必须以中产阶级为主,或者说,中产阶级要占社会阶层的大多数!所以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正好相反,人家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自己是白领,爱往中间阶层靠。
日本在上个世纪经济起飞时,城市发展很快。据统计表明,80%的人认为已达到白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