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同“ 贞观之治 ”。 唐 人避 高宗 李治 讳改。 唐 白居易 《不劳而理策》:“臣又闻 太宗文皇帝 尝曰:‘朕虽不及古,然以百姓心为心。’臣以为致‘贞观之理’者,由斯一言始矣。”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风教大成,礼乐咸备,‘贞观之理’,谓之太平。”参见“ 贞观之治 ”。
同“ 贞观之治 ”。 唐 人避 高宗 李治 讳改。 唐 白居易 《不劳而理策》:“臣又闻 太宗文皇帝 尝曰:‘朕虽不及古,然以百姓心为心。’臣以为致‘贞观之理’者,由斯一言始矣。” 唐 李绛 《请崇国学疏》:“风教大成,礼乐咸备,‘贞观之理’,谓之太平。”参见“ 贞观之治 ”。
读音:zhēn
[zhēn]
坚定,有节操:忠贞不渝。坚贞不屈。贞节。贞士(忠贞之士)。 ◎ 旧礼教中束缚女子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妇女不改嫁等:贞女。贞烈。贞操(同“贞节”)。贞淑。 ◎ 占,卜,问卦:贞卜。 ◎ 古同“桢”,桢干(gàn)。
读音:guàn,guān
[guàn,guān]
看,察看:观看。观止(赞叹所看到的事物极端完美,无以复加)。观风(a.暗中察看动静,以定行止;b.观察民间风俗习惯,生活状态)。观阵。观赏。观察。观感。参观。 ◎ 看到的景象或样子:观瞻(a.事物的外观、景象及其留给人们的印象;b.注视,瞻望)。大观。奇观。 ◎ 对事物的看法、认识:观点。观念。主观。客观。世界观。
读音:zhī
[zhī]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 往,到:“吾欲之南海”。
读音:lǐ
[lǐ]
物质本身的纹路、层次,客观事物本身的次序:心理。肌理。条理。事理。 ◎ 事物的规律,是非得失的标准,根据:理由。理性。理智。理论。理喻。理解。理想。道理。理直气壮。 ◎ 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理疗。 ◎ 按事物本身的规律或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加工、处置:理财。理事。管理。自理。修理。总理。 ◎ 对别人的言行作出反应:理睬。答理。 ◎ 古代指狱官、法官。 ◎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