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论衡·艺增》(节选)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王充《论衡·艺增》(节选)

王充《论衡·艺增》(节选)阅读答案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①,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②其罪。何则?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审然之语,千反万畔。墨子哭于练丝,杨子哭于歧道,盖伤失本,悲离其实也。蜚流之言,百传之语,出小人之口,驰闾巷之间,其犹是也。诸子之文,笔墨之疏,人贤所著,妙思所集,宜如其实,犹或增之。傥经艺之言如其实乎?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然而必论之者,方言经艺之增与传语异也。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光武皇帝之时,郎中汝南贲光上书,言孝文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颂美文帝,陈其效实。光武皇帝曰:“孝文时不居明光宫,断狱不三人。”积善修德,美名流之,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夫贲光上书于汉,汉为今世,增益功美,犹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不遭光武论,千世之后,孝文之事载在经艺之上,人不知其增,居明光宫,断狱三人,而遂为实事也。

【注释】①垂辞:指著书。②没:这里是漫过,超过的意思。

(二)刘勰《文心雕龙·夸饰》(节选)

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才非短长,理自难易耳。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虽《诗》、《书》雅言,风格训世,事必宜广,文亦过焉。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舠;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已甚,其义无害也。且夫鸮音之丑,岂有泮林而变好?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并意深褒赞,故义成矫饰。大圣所录,以垂宪章。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也。

然饰穷其要,则心声锋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若能酌《诗》、《书》之旷旨,翦扬、马之甚泰,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之文,笔墨之疏 疏:注释、解释

B.风格训世,事必宜广 训:教诲,教导

C.审然之语,千反万畔 审:审察

D.使夫纯朴之事,十剖百判 纯朴:简单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审:清楚,明了。

【思路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联想已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2.借助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这一语素的成语,理解词义就省时省力了。3.词义代入。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4.注意通假。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推测其相通的字。

6.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B.闻一增以为十,见百益以为千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C.墨子哭于练丝,杨子哭于歧道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荼味之苦,宁以周原而成饴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A项均作“那么”;B项前者是“以之为”,后者是“认为”;C项前者是“对着”或“向着”,后者是“被”;D项前者是“因为”,后者是“来”表承接。

【思路点拨】因为高考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7.下面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A.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B.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C.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D.经增/非一略举/较著令恍惑之人/观览采择/得以开心通意/晓解觉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根据语境推敲句子大意,然后再去划分断句。

【思路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 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8.下面是对两则选文观点的梳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充对“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的世俗是持批判态度的。

B.王充认为儒家“经艺”夸张失实之处非常典型,为世俗带了坏样,理应批判。

C.刘勰赞同孟子的只要“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适当的夸饰也是好的。

D.王、刘均认为“艺增”“夸饰”都要有根据并且符合事实,不能歪曲事实真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王认为儒家“经艺”“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与世俗不同,实际上是认可“经艺”的,而不是批判。

【思路点拨】此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9.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3分)

译文:

(2)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3分)

译文:

(3)使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亦可谓之懿也。(4分)

译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赞扬美的超过他原有的好处,批评坏的超过他原有的过失。

(2)“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拘泥于辞藻而妨害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误解了作者的原意。”

(3)如果做到夸张有一定的节制,修饰而不违反事实,这就可以算是美好的作品了!

解析:(1)采分点:“称”,赞美;“过”,超过;“进”,批评。

(2)采分点:“说”,解释或阐释;“以”,因为;“害”,妨害。

(3)采分点:“使”,假使或如果;“节”,节制;“诬”,虚妄或违背事实;“懿”,美好。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译文一: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于说事情夸大事实,写文章著书,文辞超过真实情况,赞扬美的超过好处,批评坏的超过过失。为什么呢?因为一般人好奇,不奇,话没人听。所以称赞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听的人心里不痛快;诽谤人不增加他的过错,那么听的人心里不满足。听说一要夸大成十,看见百要增加成千,这使那些很简单的事,分成十种、百种复杂的事;很明白的话,变成千种、万种相互背离的说法。墨子哭练丝,杨子哭歧道,大概伤心失去根本,悲痛得离开了事实。流言蜚语,众人传说的话,出至小人的口,流传在街头巷尾之间,都是这样的。各家学说的文章,各种各样的解释,都是贤人写的,精妙思想集粹,应该符合事实了,然而有的地方还是夸大。也许儒家经书上的话符合实际吧?说话慎重莫过于圣人,儒家经书万代不变,然而有的还说过了头,夸大了事实。夸大事实都有目的,不会胡乱地、错误地把少的说成多的。然而一定要评论,正是为了说明经书上的夸大跟传说的夸张是不一样的。经书上的夸大不是少数,略举比较明显的,让模糊迷惑的人,观读采纳,能够开通思想,理解觉悟。

汉光武皇帝的时候,郎中汝南人贲光上书,说汉文帝时住在明光宫,整个国家只判了三个人的刑。这是在称颂赞美汉文帝,陈述他的功绩。光武皇帝说:“孝文的时候不住明光宫,全国判刑也不只三个人。”积善事修德行,美名传扬,这是因为君子讨厌处在众人所指的地位。贲光上书在汉朝,汉朝就是当代,夸讲功德称颂美名,尚且超过事实,何况上古的帝王离现在久远,都是贤人从后代对他们进行赞扬陈述,不符合实际脱离本来情况的,当然就更多了。要是不遭到光武皇帝的驳斥,若干代之后,汉文帝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的事记载在儒家的经典上,人们不知道它是被夸张的,那么汉文帝住在明光宫,全国只有三人被判刑的事,就终于会成为真实事情了。

译文二:

未成形的抽象的叫做“道”,已成形的具体的叫做“器”。微妙的道理不易说明,即使用精确的语言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具体事物虽容易描写,用有力的文辞更能体现出它的真象。这并不是由于作者的才能有大有小,而是事理本身在描述上有难有易。所以从开天辟地以来,凡是涉及声音状貌的,只要通过文辞表达出来,就有夸张和修饰的方法存在;即使是《诗经》、《尚书》中那种雅正的语言,为了教育读者,所谈的事例一定要广博,因而在文辞上也就必然有超过实际的地方。所以《诗经》里面谈到高就说山高到天上,谈到狭就说河里容不下小船;谈到多就说子孙无数,谈到少就说周朝的百姓死得不剩一个。《尚书》里面讲到洪水包围丘陵,就有淹没天空的说法;讲到殷王的士兵叛归周人,就有杀得流血可以浮起舂米槌的记载。这些虽不免过甚其辞,但对于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却并无妨害。再如猫头鹰的叫声本来是难听的,怎能真像《诗经·鲁颂·泮水》中说的,因为它栖在泮水边的树上而变得好听起来了呢?苦菜的味道本来是苦的,怎能真像《诗经·大雅·绵》里面说的,因为生长在周国的平原上而变得糖浆似的甜呢?实在因为作者有着深刻的赞扬的意图,所以在文义上有所夸饰。伟大的圣人将它采录下来,作为后世的典范。因此孟轲曾说过:“解说《诗经》的人,不要因为拘泥于辞藻而妨害了对诗句的理解,也不要因为拘泥于诗句本身而误解了作者的原意。”

然而如果夸饰能够尽量抓住事物的要点,恰到好处,那读者的共鸣就会蜂拥而起;如果夸张违背了事物的常理,那语言和实际便会两相乖违了。倘若能够斟酌《诗经》《尚书》这些经典深远的旨意,剪除去掉扬雄、司马相如这些辞赋家过分的形容,使夸张有一定的节制,修饰而不虚假,那也可以算是美好啊!

查看更多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已出生未出生
【王充《论衡·艺增》(节选)阅读答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332399/
上一篇: 走眼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热门现代文阅读及答案推荐
付费后即可复制当前文章
《王充《论衡·艺增》(节选)阅读答案|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字典翻译语文网》
限时特价:5.99元/篇原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