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1-28 17:10:04 其他读后感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字字珠玑,淡淡书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欢迎阅读!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1】

  五百年诗词之沉淀,三千年历史之光阴,传承儒家之文化,在如今喧嚣世间,如一弯清泉,净姝心之空灵。

  两千年前的爱情在田园牧歌里生根发芽。

  不妨当个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于千顷沃野,弯下腰,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生活的每一个片段,不加修饰,都能吟出动人的乐章。

  没有直白的文字,对不起《诗经》原初的情感冲动,没有含蓄的表达,难以让《诗经》的爱情委婉动人。

  本书以清新的笔调优游于《诗经》的田野中,采撷两千年前田园牧歌里的快乐与甜美,那里有纯真无邪的爱情,直抵人心的男女相思,回到《诗经》,找回自然的和美与生活的快乐。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

  这种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

  在这个夏天,梧桐这种《诗经》中就有的远古植物,在和风中落下清凉的树荫。

  年少时候,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

  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遥望先古河流两岸的男女,他们的欢笑与泪水,幸福与怨恨的爱情故事,让人动容。

  《诗经》中那么多的爱情真挚而生活化,没有呼喊着伟大与高远,但那些朴实无华的句子,让人回味无穷。

  《关雎》中君子对窈窕淑女的热切追求;《汉广》中男子对游女的盼望与留恋;《击鼓》里流传千载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还有《木瓜》里不分贵贱的真爱馈赠,都是凡人真实的恋情,字里行间,朴素之美尽现。

  爱情之外,还有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

  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

  《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诗经》的言辞是一幅幅质朴淡雅的国画中最美的注脚。

  或是月光如水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的田园,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

  《诗经》的艺术形象,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应该感谢《诗经》这部诗歌总集。

  在高楼大厦灯火通明的现代社会中,当我们开卷深读《诗经》,一下子就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

  穿越过三千年的漫长时光,我们依然可以感触到先秦诸民的生活。

  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有鸡鸣狗吠,也有男女谈情说爱的身影,在水一方的“伊人”,逾墙的“仲子”,贻我彤管的“静女”。

  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妇留下望穿秋水的悲凉,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诗经》中的男女是幸运的,他们生活在最朴素的地方。

  推门而出是一片舒心的原野,山川与河流让人心旷神怡。

  这片广阔的精神天地弥漫着清香,和风习习,人们采摘着植物,采摘着属于自己的快乐、忧伤与希望。

  生活的每一个片段都能够唱出歌来,成为歌谣,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

  于是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诗经》这部记载着周朝到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多年岁月的诗歌总集,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

  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爱情不经意的流露——《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看《诗经》的时候窗外落着小雨,沥沥淅淅,那关关雎鸠、苍苍蒹葭就在江南这湿润的空气中徐徐打开,充盈丰沛的原初之气扑面而来,似乎一切都鲜活如初。

  关关和鸣的水鸟,相伴栖居在河中沙洲。

  那善良美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左右两边捞它。

  那个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思念追求却没法得到,深深长长的思念啊,教人翻来覆去难以睡下……

  一部中国诗歌史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民歌中悄然盛开,雎鸠悦耳鸣叫,荇菜茂盛生长,古朴醇厚渐渐显露,天趣盎然的曲调像一首天籁之音娓娓动听。

  《诗经》以这首以爱情为名的《关雎》作为开篇,不得不让我们承认爱情在生命中处于重要地位。

  细读下来,这首诗歌无疑在讲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浓烈追求。

  爱情本就无比美好且无可回避,而一些卫道士解读《关雎》时非要说它是歌颂“后妃之德”。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牡丹亭》中的一幕:杜丽娘在私塾中受学,迂腐的教书先生陈最良讲到《关雎》时内心慌乱之极。

  那当然,对着一个美丽的深闺少女谈论爱情,不由他不窘迫!于是他试图让杜丽娘相信,《关雎》只是歌颂之篇,而聪明的小姐早在诗句中嗅到了爱情的味道,粲然一笑。

  爱情就在此时悄悄埋下了种子,等待着发芽,茁壮成荫。

  回到《关雎》,在清脆盈耳的鸟鸣声中,来到这片长满荇菜的沙洲,观望淑女与君子的绵绵爱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田野之中,空气清新,雎鸠和鸣,河水微澜,古朴单纯的情愫渐渐氤氲开来。

  风中曳荡着翠绿如墨的柳条,地上盛开着灼灼欲燃的花朵,生动的景致中,君子却孤身一人,这怎么让他受得了?

  因此,河岸之上,来回徘徊的小伙子,一会儿张望,一会儿低头。

  转来转去,时间不断流逝,河心绿地上停留的雎鸠飞走一只又来了一只,他还没有离去的意思。

  雎鸠在斑驳光影之中不停欢唱,男子对着河心开始发呆。

  密密麻麻的荇菜如翠玉凝成,青青成荫,它们的茎须在流水的冲刷下参差不齐,涟漪缠绵,叶片如指甲大小,闪烁着晶莹的光泽。

  姑娘穿着和荇菜一样色泽的罗布裙子,阳光照在她身上,游弋着微甜的气息。

  她脸露笑容,提起自己的裙摆,轻轻淌过清澈的小河,采摘荇菜。

  她束起来的头发里有着扑鼻的花香,引得人不禁心旌动摇,情思荡漾。

  远处的桃林如云似锦,灼灼其华,绽放着一年的繁华,也开满小伙子的思念与忧愁。

  美丽清纯的姑娘已经闯进他的心怀,夜深的时候,辗转反侧都不能入眠,满脑子里都是女子笑语翩跹的模样,婀娜多姿的体态,却是“求之不得”没有办法接近。

  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美都是散发着淡淡的哀愁。

  他认为美是理想化的东西,是高于现实的,我们追求它却永远得不到它,就有种愁绪在里边。

  有人也说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求之不得,一个人那么挚爱的东西却无法得到,这怎能不痛苦呢。

  于是,美天生就连带了一份哀愁。

  如此说来,《关雎》爱情的美妙,不仅美在窈窕,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思念,美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希望,更美在最初时候的那份求之不得“文似看山不喜平”,《关雎》有这段“不得”,一下子鲜活起来。

  小伙子煎熬难捱,从床头直起身来,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最后终于明白要靠自己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要采取行动对心仪的姑娘表白。

  于是,第二天,在水草丛生的河岸,薄雾之中,小伙子就对着来到河边的姑娘拨动起了琴弦。

  悠扬的琴声在清晨的薄薄白雾和细微水波里,婉转动听,和着关雎的鸣叫,夹在微薰的风中,流向女孩的方向。

  让我采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过你的粉嫩与美丽?让我捧一缕柔软似水的晨曦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清澈与灿烂?让我剪一片缥缈洁白的云朵送给你吧,却又害怕它比不上你的曼妙与洁净。

  小伙子鼓足勇气,用独特的表白与浪漫情怀打动了姑娘,打开了姑娘的心田。

  二人美好的生活自此开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这也成为历代相互倾慕的青年男女表达内心感情的一种流行方式。

  众所周知,司马相如在卓府的一曲《凤求凰》,就换来了卓文君的当夜跟随相如一路私奔。

  依此来说,古人的性格并非温和如茶,含蓄十分。

  从《关雎》可以看出,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性情坦率,毫不掩饰和压抑内心的情感。

  现代人在面对真爱时反而少了古人的那份勇敢,“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们倒是要《关雎》的小伙子学习了。

  五代文人韦庄的《思帝乡》一词也流露出一份少有的执著。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陌上谁家少年?足风流!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

  纵被无情弃,不能羞。

  郊游的少女遇到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迸发了对爱情的炙热向往,令人感动。

  即使不能白头到老,也没有什么后悔的,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无上的崇高与难得,又何必因此羞愧呢?这与《关雎》里面男子面对爱情时的勇敢不谋而合。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岁的小孩都会轻轻吟唱。

  诗中那个窈窕的姑娘,带着古朴与浪漫,和着水鸟的清鸣与水草的鲜美,走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走过唐诗宋词,穿越长河落日、小桥雨巷,在每一个清晨的细雨与黄昏的飞雪中,不失淡淡的美和浓浓的香。

  一提及那条河流,那座沙洲,还有那参差的荇菜,那对雎鸠,就仿佛嗅到了爱情的滋味,如水如诗。

  真爱本无价——《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卫风·木瓜》中的女孩与《召南·野有死麕》中的男子一样有着好运气,《野有死麕》中的男子扛着猎物回家的时候路遇一位怀春的女子,而《木瓜》中的女子看见一位心仪已久的男子走过,便将一只木瓜投给了他。

  女孩笑嫣不语,而男孩早已心领神会,忙把自己随身携带的玉佩赠送给了姑娘。

  因为他知道女孩的木瓜饱含着不平常的情意,这“投”也不是普通的投,而是将一颗滚烫的少女的心掷到自己怀里。

  两千多年前的人们都是以互赠东西来定情,这是一种习俗。

  男子回赠玉佩的热烈反映,表示他也爱慕姑娘好久了。

  尽管自己的玉佩比起姑娘的木瓜贵重不知多少倍了,但是还会觉得它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情意,他是想永远与姑娘相好下去。

  这位少女在收到男子回馈过来的礼物当然是甜蜜无比,顿时心花怒放,她也知道这也不是普通的回赠,而是一份爱的承诺。

  自己的可爱、质朴与直接表白,换来了自己的爱情。

  两厢情愿的感情,终于以一只木瓜连接到了一起,并其乐融融地持续下去了。

  在中国古代,甚至到现在,恋人之间的情谊就是以小物品为纽带的。

  古代时候经常以瓜果、佩戴之物连接感情,在他们看来,一滴水、一朵花、一把扇子等等都表达出深深爱意。

  如《郑风·溱洧》中的“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互赠芍药作为定情之物。

  唐代女词人晁采的《子夜歌》:“轻巾手自制,颜色烂含桃,先怀侬袖里,然后约郎腰。”意思是说我亲手为你缝制的这条轻盈的丝巾,颜色灿烂得像鲜红的桃花,我先把它放进我的衣袖中,然后再送给你来束扎你的腰身。

  送给恋人之前先让东西带上自己的体温,让恋人感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血肉相连般的浓情蜜意,耐人寻味。

  《诗经》中的还有相似的女子追求男子诗歌,比如《召南·摽有梅》,与《木瓜》中幸运的少女相比,这个女孩的命运就不那么好了。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这里的男孩不但没有礼物相送,而且几乎没有搭理女孩。

  尽管女孩一直渴望自己心仪的那位男孩能够揣测到自己的心思,保持着自己稍有的矜持与含蓄,以诗歌暗示他那么多次,可是等来等去,还是没有等到他的任何回复,只好自己一个人坐下叹气,感叹自己的容颜如梅般凋落。

  不过要是女孩投一个木瓜给男孩,就像《木瓜》里的女子再大胆一些,面对自己心爱的男子时,不害羞,不躲闪,从容、大胆地把自己手中的木瓜投向他,怕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不是喟叹了。

  在《木瓜》中,古代男女之间交往把问题简单化处理,不像我们现代人这样拐弯抹角。

  也许现代人也有自己的理由,看到过太多的付出没有回报,现在已经不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年代,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想着以付出极少换回极多,对待感情也是这样,都在算着自己付出多少,准备收回多少。

  正如有人感叹的那样:“现在的男人,就想着用一杯咖啡,去换取一个女人的身体。”这是站在女人立场上的一句话,而男人还反唇相讥:“现在的女人,就想着用一颗别针,去换回一栋别墅。”这样一来还会有真感情吗?

  要是现代人能够像《诗经》年代的男女那样简单、执著,不以一副玩玩了事的态度来对待,相信“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几率将大大增加。

  说实话,其实我们的内心都有一种真感情,当有人爱着自己时候,真的想将自己所有的美玉拿出来,来厚报那个将“木瓜”送给自己、终生托付给自己的人。

  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其实也是说了一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故事:圣诞节马上就要到了,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妻子为了送丈夫一条白金表链佩上他的那块金表,心疼地卖掉了自己那一头引以为豪的秀发。

  而丈夫为了给心爱的妻子买一套漂亮的梳子,卖掉了祖传的金表。

  结果,两个人的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起不了作用的东西。

  不过,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礼物都宝贵的东西--真爱的无价。

  夫妻两人买礼物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自己,都是为了对方着想,就如《木瓜》一样简单而真挚:你给我一个木瓜,我给你一块美玉,不是为了报答,只是为了两情相悦,只为了我们能够相爱。

  古代的男女,一相见便觉亲切,有爱慕就表现出来,干净爽朗的男女相悦。

  刚刚采摘下来的木瓜,随身佩戴的玉佩,信手拈来都是信物,随时相遇可定终身。

  欢快而活泼,怎能不让后世羡慕。

  相逢是为了不寂寞——《郑风·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讲艳遇,也有人说这是在说,更有人说这是一次野外的交媾,有伤大雅。

  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寂寞幽深、单薄简单的梦想,关乎爱情。

  在郊野,蔓草青青,白露未晞,男子信步到此,希望与一位姑娘相遇,姑娘美目流盼,天地生辉。

  男子不是着急地想抓住一个美女,要的是“邂逅相遇”,遇见一个真正的知己。

  这位知己会不迟不早,奇迹般地出现。

  正如张爱玲那句著名的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

  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

  这就是男子的梦想。

  男子说出这样的意愿不免显得有些苦闷,是得不到才会这样说出口。

  现在似乎满世界的人都在争取过得更加幸福,现状却让人苦闷,诉说心里话或者有默契的朋友比黄金还稀缺。

  活在这世间,长年戴着面具行走谋生,很少有人与真实的自己会有零距离的面对。

  更不要说找到知己。

  苏轼有首《西江月》,讲的寻找自己做知己,与自己相逢的感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说起来,那天苏轼本来挺倒霉的,在外面喝酒到大半夜,回来的时候看门的家童都睡着了,敲了大半天门也没有敲开。

  进不了门,就一个人去江边溜达了。

  夜晚寂静,诗人的灵感来了: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等发出这样的感叹,连他自己都感到吃惊,自己怎么不是来一番风景描写,而是发出如此感慨。

  细想之下,才明了原来是卸掉了自己所有的身份,还原成孑然一身的这一个人,用平常人的眼光审视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重新认识到自己,也算是找回了一个知己。

  怕是天明之后自己重新回到繁复的客套生活中,那些滔滔的废话,泛滥的笑容,自己的灵魂还会失去,多想珍重现在的自己,把他当做知己,给生活中的自己建议、指引。

  遇见知己,在自古文人情怀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辛弃疾希望在灯火阑珊处遇见蓦然回首的惊喜,戴望舒希望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里遇见丁香一样忧愁的姑娘,还有《古诗十九首》里的那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女子。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高处不胜寒,这个决绝的女子,选择在西北的高楼上遇见,这里的高楼,也许是实物高楼,也许是她心中的一座楼阁,她在等待,等待一个能够走到这楼阁最高处的人。

  《红楼梦》中黛玉也是有一座自己的高楼,在等着宝玉走到最高处。

  她的袅娜依人,薛蟠也能懂得,在人群里看见黛玉时候,立马“酥倒”;她的才华,宝玉也早早就懂得了,但那时候宝玉周边都是有才貌出众的女孩,宝钗、湘云,个个才华应不在黛玉之下。

  黛玉真正和所有人不一样的,高于众人的,怕是自己独有的情怀吧,她有着对生命细致入微的感触。

  当宝玉听到她发自灵魂深处的《葬花吟》之时,他蓦然明了,那时候他也已经放弃了所有女孩子的眼泪,明白了自己一生只能有一份真正的爱情,宝玉这才进入了黛玉的楼阁深处,他们两个人的心灵才真正走到了一起。

  女子在高楼之上等着自己,知己也当然懂得,在那很少人能及的高处,琴声是语言,也是留给他的阶梯。

  但是,茫茫人海之中,有几人能懂得那琴声,又有几人能够真正走到楼阁深处。

  俞伯牙与钟子期为知己,当钟子期因病去世之后,俞伯牙便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知己难求。

  “一弹再三唱,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能够遇到谁,和女子一起,飞到更高的地方。

  在《野有蔓草》中,难度降了些,不是在高楼,只是在清晨的野外,在那一片新鲜而又岑寂的雾气里,希望遇见一个知己。

  三生石,前生缘,从那电光火石般的秋波流转,便知道她就是男子今生所愿。

  男子并没有似《关雎》的那样:“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只是“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臧”就是“美好”的意思,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人,然后和她一直美好下去。

  这种美好是一种可遇不可求,一种能够给彼此留下欣慰与留恋,最终沉淀升华成愉悦难忘的记忆。

  思念如潮——一个人的单恋——《周南·汉广》

  泰戈尔的诗歌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无奈悲伤的心结,被人们用各种语言传遍全球,一遍遍吟唱哀婉,不知感动了多少心红尘中的男男女女。

  而在中国古人的心里,也同样有这种让人几乎无法呼吸的伤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它们化作一首诗,溶进了《诗经》里面。

  它就是《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广》开头四句,就将故事尘埃落定一般,南方有高大的乔木,却不能够在它下面歇息,汉水边有心仪的女子,却不能够追求。

  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满地,应该是很好的倚靠,为何不可以去乘凉?只因它不是自己的。

  同样,对面那美丽的女子,樵夫与她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与距离。

  尽管他有一颗柔软细腻的心,尽管他热恋着这位美丽的姑娘,但他清晰地知道他不可能得到她。

  眼前的这道汉水,其实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樵夫隔着一条并不浩荡的江水,隔着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心甘情愿地思念着心仪的女子,而她,也许并未注意到他,也许并不知道他的心思,樵夫内心从幻想到失望,伤心破碎,一个痴情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诗经中有很多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的,比较出色的比如《关雎》、《汉广》、《蒹葭》等。

  区别开来就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缥缈迷离,而《汉广》平和写实。

  年轻的樵夫,徘徊在高大的乔木树旁,想着江水对面的美丽女子:这条江,我游不过去,对她,我只是痴心妄想,要是她能够嫁给我多好啊,我现在就去喂肥马儿,赶着大马车去迎接她,给她幸福。

  可是,她懂我的心声吗?我多想此刻能够长出一副翅膀,飞过江水,对她表白自己的心声?

  一个人的思念是夏天青色藤蔓上开出的淡雅花朵,虽然模糊单薄,但却像雨夜窗里点亮的一盏烛火,忧伤而动人。

  这就是典型的单相思,也许是诗书里记载的最早的单相思了。

  单相思者往往最痴情,对自己钟爱的对象,痴心相爱,海枯石烂心也不变。

  唐代诗人崔仲容的一首诗《赠所思》:“所居幸接邻,相见不相亲。

  一似云间月,何殊镜里人。

  丹诚空有梦,肠断不禁春。

  愿作梁间燕,无由变此身。”

  即使是每天都能够见到的邻家女子,也终是镜花水月,有越不过去的“汉水”,但还是希望能够化为一只春燕,围绕在对方的屋梁上下飞舞,可是这一点也还是无法做到,无边无际的单相思之苦,也只有他自己才能够体会,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汉广》中可以看见,樵夫情意满腔,却无力自拔,只能对水兴叹。

  他一边挥着斧子砍断荆棘,一边痴想着对岸的美丽女子,不时叹息数声。

  这一份淡淡的忧伤,这一份深沉的痴情,和着空中的长风与岸边的水草,让人毫无防备地跌落进先民丰富的情感世界,为他叹息,为他忧伤。

  也许是这个樵夫内向自卑,只能一边念叨着“不可求思”、“不可方思”,一边流淌眼泪,自己上无片瓦下无寸土,而对方是高贵家族的公主,自己拿什么给她幸福?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己要主动出击,不顾一切追求她吗?

  这位樵夫走上一条寂无人迹的路,他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委屈,他内心平静,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但依然深刻地爱着心仪的女子:“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劈柴、喂马,进行着日常的事务,只不过,这一次,他喂的马,是要送这个女子出嫁,但他还是如往常一样平静,有条不紊。

  他选择了将爱藏于心底。

  单相思,这种爱情只与自己有关。

  既然相思太苦,相爱太难,那么何不将爱藏于心底,让这种没有说出口的相思维持最初的那种纯真情愫,在虚幻中保持那一份难言的美丽和幸福。

  这一切也不会随着世事变迁、斗转星移而变化,只想把对方放在自己心中,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

  无所谓获得,这种感情融化了失落,成为记忆,被藏在内心的角落,留出来一方天地。

  在某些时刻,比如独处之时,比如伤感之时,呼啸而出,悄然绽放,含着微笑与安详。

  暗恋,是无奈,又是甜蜜的痛楚,也是铭心的记忆。

  汉水边的樵夫,没想到几千年后会有这么多与他同病相怜的人。

  近代哲学家金岳霖教授,用一生来痴恋林徽因,为她终身未娶。

  用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毗邻而居,是他们终生真诚信任的挚友。

  成就一段佳话。

  当得知林徽因去世,年迈的金岳霖像孩童一样恸哭不已,并撰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的暗恋之情,让人动容。

  这种执著的过程,为梦想而坚持的忠贞信念,把纯洁的爱升华到了最高点。

  失去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得到,因为放弃,也得到了某种永恒。

  同《汉广》中水边的樵夫一样,一种情愫,便是永恒的希望,这种爱慕,也化作一种美丽的心念,流传千年。

  爱真的需要勇气——《召南·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

  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旧说坚持认为这首《召南·草虫》是“托男女情以写君臣念说”,也许在儒家圣贤看来,女子惦念老公,这种思念之情写得再漂亮再深入人心,也是上不了台面,他们心中的情怀只有一种--臣子对君王的忠诚与怀念。

  不知道古代有多少人认同这样的看法,但时代向前,现代人已经很少再相信这一套,很多注释的版本,都说这是一首描述女人思念在外丈夫的诗。

  草丛里的蝈蝈不停鸣叫,不时还会有几只蚱蜢蹦过,没有见到那个我想见的人,我怎能不忧心忡忡呢?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心才会平静下来。

  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蕨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很不是滋味,又愁又烦无处宣泄。

  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的思念才会停下来,我才会高兴异常。

  登上高高的南山,来采摘薇菜,见不到那个我想见的人,心里如此地悲伤。

  要是我真的能够见到他,我灼伤的心才能舒畅,我才能得以放心。

  “我心则降”,“我心则说”,“我心则夷”,这几个排比句让人有一种窒息感,世界辽阔而多彩,诗中的女子却只有一个选择,等待丈夫,思念夫君,生活中,她紧紧地抓住一个想法--就是要见到他。

  也许,在男人的世界里,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不用来思念与自己共同历经磨难、共同生活的女子。

  她们只是生活中的一小部分,大多时候还有利用的意味,比如西施,比如貂蝉,她们被利用过后,便再也没有关注的价值,她们的悲喜,也就退出了人们的视野。

  还有谁管她们有多少的零落心事,寂寞残生?还有谁发出自己的呼声?

  《诗经》中还有一首《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

  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夫君去边疆服役了,何时才能回来?此刻太阳已经落山,鸡、羊和牛都回到自己的圈里去了。

  妻子只剩下心神不宁,望眼欲穿,不住地深情呼唤。

  应该称赞那些首先关注自己所需、发出呼声的女子,我思念你,我要见到你,这是我一贯的坚持。

  诗中描写的场景化的东西,如蝈蝈的叫声,蚂蚱蹦跳,这些所引发的烦忧,在几千年的光阴里不过是昙花一现,甚至微不足道,但对自己内心的审视,由此引发的行为却流传不息,因为世世代代女子对离家的夫君思念不休。

  思念一旦被明白地表示出来,便是一根看不见的导火线,引发一系列的后续情绪。

  在岁月的轮回里,那么多不经意的动作、手势、片段,都是因为思念才成为这个样子,许多时候,人们的烦躁、不安、恐惧、担心等等,竟然都是因为思念!

  秋天,本来就是一个伤感的季节,当昆虫消溺、草木枯萎,寒冬将至,无疑将是最容易思家和思归的时候,《草虫》里的女子,在这秋天的氛围中,能不进一步加重想念的情结吗?远行的人啊,你是否能将我想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身边凋零的花朵,你看见了吗?那也是我憔悴的容颜。

  《草虫》里,本该是一个和煦宁静的春日,草长莺飞,卉木萋萋,蝈蝈在暗处弹琴,蚱蜢不时跳出来撒个野。

  在生机勃勃的季节里,周围的热闹与她无关,她的心里是哀伤的,她的眼里是灰暗的,只有她思念的那个君子,才是她全部的风景。

  只有见到他,她才能是四季的热闹中笑靥如花的另一种风情。

  “见到你”成为《草虫》中的女子唯一的救赎之路。

  对这个女子来说,人生没有其他的追求,命运就交付在了夫君的手中,但他何时才能回到自己身边,这还是个未知数。

  生活本来就隐藏着众多的未知,无数的风险,自己唯一的想法也不让自己安生,世界就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黑洞,那种不可知与不可能让人恐惧。

  也许生活中都会有这样的体验,恋爱中的人通信,都会怕收不到对方的来信,会想到是不是哪个顽劣的小男孩向信箱里投进一根划着的火柴?百万分之一的可能,都会被当成现实,因此还会充满忧伤并深深绝望。

  《草虫》的故事里,自分别之后,女子就莫名恐惧,会不会是哪里出了问题,会不会他已经负伤死去?会不会……?因为她感到绝不可以失去。

  所以,她的登高,不一定是真的是要去采蕨,在高高的山冈之上,最容易增强思念。

  伫望之中,她希望看见夫君的身影。

  诗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见到了没,诗里没有说,也许他来了,也许他没来,他来与不来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女子在忙忙碌碌之中,无不是“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思念,她低首蹙眉之间也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风情,她对自身的关注和柔情令人动容。

  可望而不可得的伊人——《秦风蒹葭》

  何足道,长脸深目,瘦骨棱棱,在金庸小说中的男子里,他不算是最为出彩的一个。

  比起白衣飘飘的杨逍,他少了几分俊逸,比起遗世独立的黄药师,他缺了几分冷傲邪气,这位昆仑派的掌门人以琴、棋、剑著名,故而号称昆仑三圣。

  虽为圣人,多才自负,曲高和寡,内心寂寞,在《倚天屠龙记》中,郭襄在少室山下遇到了何足道,十九岁的小郭襄对何足道的琴棋之艺随口点评了一番,想来只是小女孩的随性而为,却没想到被何足道惊为天人。

  郭襄拿何足道的古琴弹了一首《诗经·卫风》中的《考盘》:

  考盘在涧,硕人之宽。

  独寐寤言,永矢弗谖。

  考盘在阿,硕人之薖。

  独寐寤歌,永矢弗过。

  考盘在陆,硕人之轴。

  独寐寤宿,永矢弗告。

  这首描写山涧结庐独居、自得其乐的隐士意趣和郭襄当时的心绪很相合。

  郭襄爱恋杨过,明知不得结果,但依然难以控制自己的心性,这对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子来说是件悲伤的事情。

  所以她情愿远离喧嚣,到山涧隐居,令杨过永存她心间,即便日后是孤单度日,也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感情。

  日后站于山冈之上,也能借着回忆来令孤独的日子变得舒畅快乐,郭襄意欲守候着杨过的形象,终身不改变今日衷肠。

  而何足道却为郭襄这一曲惊喜,尽管郭襄表示出希望在山间独来独往的意愿,何足道还是痴痴站着,陶醉其中。

  郭襄被何足道一厢情愿地认为是知己,他一见难忘,为郭襄谱写了新的曲子,等到两人第二次相遇,何足道也露了一手,别出心裁地弹了《诗经》中的另一首名篇《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郭襄听着不禁心想,他琴中的“伊人”难道是我?应该是说何足道是个优秀的男人,他的琴艺也很好,但是花落有意流水无情,郭襄的心早已被杨过占满,不论与杨过有没有结果,也不会让何足道靠近自己。

  但郭襄这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态度这对何足道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而最后的结局也是郭襄“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得。

  正好与他弹奏的《蒹葭》相吻合。

  《蒹葭》诗中的青年在一个早晨,白露茫茫,秋苇苍苍的意境下,痴迷地在水边徘徊,寻找他的“伊人”。

  “伊人”在哪里?她似乎就在眼前,但却隔着一条无法渡过的河流,他只能看到佳人在水一方的倩影,美丽的笑容在雾中若隐若现,伊人也就可望而不可即。

  青年惘然若失。

  伊人之美,也就在于了“宛在水中央”。

  隔着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流,青年从未真正清晰地看到过自己的心仪对象,但心中怕是早已有了她的模样,那么惹人喜爱。

  但无法得到,追寻的路途充满艰险,想要把那女子的模样忘掉,但怎么忘也忘不了。

  爱情,尤其是单相思之爱带给人的常常就是悲苦与感伤,现在男子无法克制地思念那个人,迷离,恍惚。

  所以,他只好常常来这一片水边,只好傻傻地朝对岸遥望。

  女子也不能从“水中央”走出来,她只能属于水边,临水而居,与秋霜、芦苇为伴,才显得那么不染尘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蒹葭》的若即若离的美感,氤氲的效果,让一代又一代人遐想万分。

  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它可贵,爱情尤其如此。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

  得不到回报的爱情,带给人多少肝肠寸断,剪不断,理还乱。

  但无论如何,伊人在男子的心中,愈发高洁、可爱、可敬,更令他神往。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则传说:宙斯的儿子坦塔罗斯王因侮辱众神被打入地狱,承受着永远的痛苦折磨。

  他每天一站在深水中,波浪就在他的下巴旁边汹涌,可是他却要忍受着沙漠般的干渴,他只要一想去喝水,周边的池水立马就会消失。

  不但如此,他还要忍耐着饥饿的痛苦,水池岸边有一排的果树,上边都结着各种果实,把树枝都压弯,果实就垂在自己的额前,但是,只要他想伸手去摘取水果,一阵大风就会把果实通通刮走。

  目标很近却使得失败显得更让人痛苦。

  因此来说,有时候想要达到目标还须保持一定的距离。

  男子为了保持心目中“伊人”若隐若现之美,不去接近,享受着水中望月的朦胧缥缈之美,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吧。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幅古典的绝美图画,就在了眼眸之下,如此景致,意犹未尽,望一眼,便已心醉。

  伊人之美,也就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

  就连蒹葭这在水边常见的芦苇,也染上了几千年的美丽,成为一种美好的爱情象征,永远流传。

  思念可以是一生,也会是一瞬间的事情,转眼间,便是花事荼靡。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方距离虽然咫尺可见,却是远在天涯。

  后记:今天下午见到了一套《阅读大中国》书系共6本:《最美不过诗经》、《汉代琅华照寒烟》、《魏晋风骨化沉香》、《最风流 醉唐诗》、《宋词是一朵情花》和《最是元曲销魂》。

  这是一套从先秦到元朝的一个诗词系列的唯美解读。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诗词总是以其独特的力量打动着我们心灵深处最感人的琴弦。

  而诗词最永恒的生命力不是那些华美的辞藻、绚烂的景致,而是沉吟至今仍不褪色的情感。

  如果时间的跨度也要征税,那么诗经乐府中“清养的纯爱”,唐诗宋词里“公然私运的感情”,魏晋骈文中的人生心事,渗透古卷,扑面而来时,我们首先要交出大把大把的“心税”,才能换回诗词中最真挚的生命感悟。

  “阅读大中国”系列从内到外,莫不“蓄意征服”当下小资和都市白领的心思。

  柔美的文风,个性化的情感解读,清新优雅的封面,时尚的版式,精致的彩插无不俘获着读者们亢奋的阅读欲望。

  笔锋所及,王侯将相达官显贵的私人生活,百姓市井才子佳人的情感纠葛,一一融化在字里行间。

  这里,关乎他年风月、关乎人生风流,关乎幸福的过去式。

  悠游于最美的诗词,在诗词中开释心灵,静享当下的愉悦。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2】

  “初夏的清晨,阳光明亮而柔丽地从树叶间轻盈落下,碎碎地铺满翻开的《诗经》书页里,异常美好。”记得才翻开前言,便被这清纯的句子勾住了。

  在脑海里,诗经便是这样柔美,这样纯真。

  美好于心底滋长蔓延,似乎缠绕到窗外耸立的梧桐树上。

  一切亦像是书名一样“最美不过诗经”。

  曾经觉得《诗经》就是一部爱情的诗歌,汉、溱、洧、淇之水,透彻清凉,我欲淌之;蕙、兰、芷、蘅之花,招展美丽,我欲采之。

  手执着书,种种质朴的生活跃然纸上,无华的句子盖过了情,却比情更让人为之动容。

  爱情之外,更是那个时代的劳作与智慧。

  伴随坠落的星辰,先民们耕种、狩猎、祭祀、园艺、婚嫁等,这是人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

  《诗经》就是那个时代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书中言辞质朴,如淡雅的水墨画中最美的注脚。

  或是月光如水流淌的夜晚,或是弥漫芳香如柔风的田园,抑或是那丛丛纤尘不染如荷花出水的植物,莫不失古朴的意蕴。

  清纯简约,没有任何粉饰,却深深烙印在人的心里。

  一卷铺开,忘记了高楼大厦的灯火通明,忘记了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身处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夜空中繁星闪烁,诗经里一个个美丽的故事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阡陌尽头的那个古朴小村,“伊人”此刻在水一方,“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战事来了,便有了建功立业的豪情与驰骋沙场的雄姿,绵长的黑夜给思女留下望穿秋水的盼望,那一个个翘首盼望君归的故事在遥远的年代成为梦中的期许。

  书中的诗并不难懂,却能想到那些手摇木铎的采诗官奔走在田野花草间,步行于美妙的大自然,聆听纯美的歌声,执笔飞速记下每一个音符。

  也许这就是最高境界的诗歌,不加修饰,却吟出最纯粹的旋律。

  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而至,满载着远古意蕴,袅袅娜娜地走来。

  远古的和风拂过心灵,感受这穿越千年依然至美的风景,在喧嚣的世界里,涤荡出清澈的乐感。

  朦朦胧胧,却也天真无邪,猜不透,又够不着。

  伊人红妆,在水一方,神秘而优雅,纯真又可爱。

  最美不过诗经,一个美字,足矣。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3】

  《诗经》, 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年少时,因觉得它晦涩难懂,所以纵然喜爱,一直也无法耐着性子细细品读。

  可是,李颜垒的《最美不过诗经》却让我真正理解了诗经。

  我被诗歌中纯洁美好的爱情所感染,在优美繁密的诗句中穿梭,感受这穿越千年依旧美丽的风景,在这喧嚣的世界,让人格外动容。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邺风·击鼓》中的这两句话,在我看来,依旧是世间最有分量的情话。

  看似简单的誓言,表达了多少恋人的心愿,而自古以来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爱情有很多种,最幸福的莫过于时光飞逝,青春老去,身边还有一双可以握住的手。

  古人的感情是那么地纯粹而炽烈。

  真爱本无价,可如今恋爱却有了起步价。

  纯真的恋情也沾染了金钱的味道。

  《卫风·木瓜》中说道,“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意思是说,你将木瓜投赠于我,我以贵重的玉佩作为回报,不是为了答谢,珍重情意永相好。

  初读前两句也许会认为这只不过是物质交换,可再看那定下的却是一生,不容任何轻浮和戏谑。

  相比之下,现代人却学会了虚情假意,用各种面具来掩饰自己的内心。

  高楼大厦,灯火通明,彼此的心却越来越远。

  多少人追求那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爱情,却忘了平平淡淡才是最终的归宿。

  正如黄小琥歌中唱的:“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过了爱做梦的年纪,轰轰烈烈不如平静……”

  当然,《诗经》在描写爱情外,很大一部分也描写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与期盼。

  《七月》里女子在三月里带着漂亮的篮子,采桑叶养蚕,六月结满葡萄,七月榨满豆浆,八月打枣,收稻谷,一派男耕女织时代的风俗画景象。

  生活的忙碌,收获的欣喜,生活虽平淡却充满着生命力。

  这也是当时劳动人民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反应。

  《诗经》中也有关于对人生的感悟的诗歌。

  庄子曾以“白驹过隙”来比喻人生的短暂,诗经《曹风·蜉蝣》则在更早的时候就唱出了生命的荒凉。

  蜉蝣是一种生命周期很短的生物,从生到死,也不过三日。

  可是诗歌的作者看到的蜉蝣似乎并不知道自己就要死去,它穿着鲜艳的衣服,美丽无比,俏丽动人。

  于是他不禁感叹:蜉蝣在有限的生命里仍然尽情展现自己,而我们人类有着漫长的生命,却不知道要走向何方。

  其实人类在哀怜蜉蝣的同时,自己又何尝不是造物主的一只“蜉蝣”呢?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一生也不过一瞬而已。

  尽管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有一个叫“死亡”的可怕结局在另一端守候,但我相信,在走向这个结局的路上,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努力。

  《诗经》的美妙总是让人难以忘怀,《最美不过诗经》更是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引领我走进了诗经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回到了星点零落的古代村落,穿越了数千年的漫长时光,感触到了先秦百姓的生活气息。

  让我不由自主的沉醉其中,不可自拔。

查看更多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已出生未出生
标签: 有关 滴水穿石 启示 读书 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276623/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
付费后即可复制当前文章
《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最美不过诗经读后感作文-字典翻译作文网》
限时特价:5.99元/篇原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