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1-26 10:21:22 其他读后感

  读《世界文明史》产生的几点思考和涟漪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

  五一期间选读了威尔杜兰的著作《世界文明史》的部分章节,我不禁由衷地钦佩杜兰博士的对工作细致的一精一神与对历史的严谨态度。觉得该书文字通顺流畅、言简意赅;内容明晓流畅、栩栩如生,资料翔实、细致;评价客观;读起来觉得通俗易懂,毫无疲倦之感,真不愧为史学界的一大力作。

  我拜读了这部著作东方的遗产、凯撒与基-督、卢梭与大革命这些篇章的部分内容,这弥补了我在历史上的许多不足,实在使我感触良多,几乎读过每一章都有许多感想,激发起思维上的涟漪,无奈时间有限,加上自身认识和手头其他相关资料有限,我也不敢在老师面前造次,于是十分功利地选了关于对中国与远东中部分章节的读后感作为此次作业。

  哲学家的时代

  (一)关于诸子百家的缘起

  威尔杜兰评价东周时期的社会动-乱时说到在四分五裂,异常混乱的情形下,中国的一精一神生活表现出了蓬勃的活力,困扰了历史家的通则。因为在这失秩的时代里,树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及艺术等的基础;建立了新生活,即经济组织和规定而获致新的安定;以及产生了新文化,这种文化尚未将传统的暴虐与帝国政一府溶解于一炉,但却为中国一精一神史中最富创造一性一的时期的社会架构。([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3, 东方出版社,1998年)在威尔杜兰博士看来春秋战国时无疑是中国社会的一次大动-乱,然而恰恰正是这个动-乱的社会成就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一精一神文明发展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一峰,这似乎有违历史通则。这不禁让我对其产生了些许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造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一性一,诸子百家的兴起无疑是社会文化多元一性一的表象。然而缘何东周时期的社会动荡会成就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一峰呢?最早对诸子百家的缘起作出解释的是西汉史学家和文化大家刘向,后来一经其子刘歆的继承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是说:在周朝礼崩乐坏之前,吏与师不分。换句话说,政一府各个部门的官员便负责把有关这一部分的知识传下去。这些官吏和贵族诸侯一样是世袭的。按照这个理论,当后来周朝皇室失去权力时,官吏们也失去了原来的优裕地位,而散落民间,他们便以私人身份招收学生,传授他们知识。这时,他们已经不是官,而成为师。就在教师与官吏分化的过程中,兴起了诸子百家。(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28,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刘歆甚至将各家具体出自于何种官吏都作了细致的划分,诸如:道家出自于史官,法家出于理官,墨家出于清庙之守等等。刘歆关于各家来源的解释和分类虽然有许多任意牵强之处,但是他在归类的过程中充分观察了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所运用的思维方式却是十分先进的,故我们不妨把刘歆的理论加以修正:周朝时周王室诸侯庶民构成了其社会权力结构层次,而只有特权阶级即周王室和诸侯才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正是这样他们才能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导,就是说他们当然地负起了引导社会知识文化发展的责任。然而当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时,社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预示着固有的政治权利结构发生重大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诸侯由于战争或其他原因失去了土地和封号,降为庶民阶层;另一方面,也有庶民由于其某些专长或其他原因上升成为官吏,融入特权阶层,社会学上将其称之为社会结构一性一流动。(易益典主编,《社会学教程》,p301,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各诸侯国为了强化其国力所实行的政治改革更加速了社会结构一性一流动的过程(事实上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含有与打破贵族世袭垄断政治权力相类似的举措。著名的商鞅变法就是很好的例子),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知识的官方代表散落民间,包括贵族和原本以一技之长服侍君王诸侯从而获得世袭官职的官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礼失求诸野。他们通过专门的知识或技能开馆收徒,以维持生计,并游历诸国以期达到其政治主张。他们不同的专长或者思想见解经过繁衍和发展逐步成为各种不同派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诸子百家。

  西周的分封制造成的分-裂局面和小农经济自己自足的特一性一造成文化交流的割裂为文化多样一性一和复杂一性一的产生提一供了社会环境。

  尽管自秦代到清代的两千多年间我国社会始终没有摆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周期律,然而却未曾发生过诸如东周时期的社会结构变动,其朝代的更替不外乎洛克总结出的:革命的目的是推翻暴君,然而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往往要在革命的队伍中不加限制地树立一个新权威,这使得革命常常陷入推翻了旧暴君而产生了新暴君的循环往复过程中的规律范畴。每一次分-裂到整合从来未曾发生社会结构一性一变动,也就是说中国在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上原地踏步了两千年。可以说这与后来中国在大一统的环境下确立并强化的政治体制、文化结构单一体制有极大关系,统治阶层的一元化即君主集权的强化使得中国社会从统治阶层内部发生制度一性一变革的可能一性一大为降低;而文化结构的单一固定使得平民很难超越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中国的平民革命即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革命很难摆脱洛克模一式的范畴。

  (二)关于道家出世和思想的社会根源及其影响

  在提到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最大的人无疑首推孔子,杜兰博士称其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459,东方出版社,1998年),然而我们往往会发现中国人通常的行为准则常常与儒家所要求的相去甚远。我们在谈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时,宗教对其的影响往往是不可估量的,直到今天对中国民众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印度传来的佛教,然而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印度固有的已经大不相同,其蕴涵的哲学思想与个人的修行方式却接近于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所以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中国化的佛教或道化的佛教。这其中表现得最典型的是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禅宗,它实际上是道家哲学和佛学两家一精一妙之处的汇合(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p182,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这里需要指明的是道教的哲学思想与道家思想是有差别的,实际上道教的哲学思想中综合了道家和一陰一一陽一家两种思想。

  道家学说和道教在汉初和宋代分别达到了高一峰,加之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带动影响使道家学说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不可谓不深,最重要的原因是道家的学说与中国小农经济的经济结构异常相衬,这使得中国农民的思维方式往往与道家学说暗合,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更加深对中国农业经济的认识:中国人口分布自古就呈现区域一性一密集的态势,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就造成中国一精一耕农业最主要的条件。一精一耕细作的农业以大量集中的劳动力放在小农庄上,以大量的劳动力来应付季节一性一的需求(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由于土地产量有限,更加之实物田赋和各项田租,使得农民手中的可用来交换剩余粮食不多,而当土地霜冻期无法耕作时,短期农闲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化为农舍工业的人手。而农舍工业的产生排斥了城市作坊工业,大大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农业本位思想催化出的重农抑商政策使得中国一精一耕细作的历史背景,则是政治力量毁掉城市,毁掉作坊工业,毁掉私了家经济(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p22,新星出版社,2006年)。这就促成了中国小农经济的根深蒂固,其自己自足的特一性一决定了其封闭一性一和隔绝一性一,这就为道家的出世思想提一供了有利的背景和基矗

  威尔杜兰在 古博真一人一章中关于老子的记载有:但当人类获犬知识后,生活因种种机巧发明而变得繁忙复杂,心灵与道德的纯真也将失落殆经识见高远的人将规避城市的复杂,逃避腐-败的文明,逃脱衰微的法令迷宫,而隐于大自然之中,没有城镇书籍、污吏以及徒劳的改革者,反可以游目骋怀,自寻乐趣。的描述。由此可见,老子的出世思想来源于其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绝学无忧的观点,我们很难评价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事实证明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个人养生还是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个观点还可以推导出他清净无为的思想。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确实是统治者的梦想,西汉初期的社会经济复苏和繁荣正是无为而治的一次成功实践,事实上政一府尽量减少以行政手段进行直接干预作为管理方式并取代以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被证明为是一种十分良一性一的管理模一式。

  然而我们民众持有的不完善的出世思想使之常常遇到社会不平等现象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及其缺乏公民-意识等特质历来为杂文家所批驳,梁淑溟先生评价中国文化有长于理一性一而短于理智的特质,并举例说明国人圆滑:中国人在相争之两造间,若一方先动武,旁观者即不直其所为;虽于本来有理者亦然。因情理必从容讲论而后明,一动武即是不讲理,不讲理即为最大不是。(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p245,上海世纪出版集一团一,2005年)

  面对时间的不平等,我们通常表现出的并不同于印度那样的麻木并安于接受,寻求一种一精一神上的超然并把期望寄希望于来世,也不像基-督教传扬的要行善于天下。通常中国的品德高尚之士会选择逃避社会现实,并独善其身的方式,这是中国君子的共一性一,他们傲然于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就好比与在春季开放的绝大多数花朵不同,菊花在秋季才绽放,故就连中国社会品德高尚的人士也往往对公众生活及社会公益事业态度漠然,鲜有会投身于社会公益,有投身于公益事业的也会常常因其行为违背其所处的社会群体的常规,而被视为越轨行为加以排斥。

  革命与更新

  世界上曾有过巨变,唯有远东不变;现在远东却无所不变。这个最保守的国家,突然变成仅次于苏俄的一个最彻底改革的国家,它正以无比的毅力去破坏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那些风俗和制度。这不仅仅表示这个自1644年所建立的朝代的结束,这是一种文化的蜕变。 威尔杜兰如是评价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中国([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第一卷:《东方的遗产》,p552p553,东方出版社,1998年),如果说东周的分封割据局面促成了中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次社会大变动,那么清末的变革就算得上是第二次社会大变动,并且直到今天社会结构变动的余波尚在,或者说这样的社会变动还没有完全结束。

  比较两次社会变动与中国其他时期的分-裂和社会动荡,实际上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首先,社会危机爆发的起点首先出现在社会统治阶层内部,也就是说变革的开始阶段都是自上而下的。分封制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同时也促成了文化上的多元一性一和地域一性一,而在各诸侯国内实行的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往往都含有打破统治阶层世袭制的措施,这其中又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其按军功授予官职的措施实质上打破了贵族对官职的垄断,使平民也有可能融入社会上流阶层。而清政一府在清朝末期对科举制的变革实质上打破了对固有的人才选拔制度,成为了清末民-国初社会结构变动的开始,唯一不同的是相比较前者,后者的变革有很大程度上是受外来因素的影响。

查看更多
八字精批 八字合婚 八字起名 八字财运 2024运势 测终身运 姓名详批 结婚吉日
已出生未出生
标签: 人生 读后感 范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zw.zidianfy.com/zdfyzw-1318451/
其他读后感推荐
热门其他读后感推荐
首页
栏目
栏目
栏目
栏目
付费后即可复制当前文章
《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世界文明史读后感作文-字典翻译作文网》
限时特价:5.99元/篇原价: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