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Union is strength.
成语解释: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成语举例: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城:不能写作“诚”。
成语辨析:众志成城和“万众一心”;都含有“团结一致”的意思。但“万众一心”只指千万人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不仅有“万众一心”的意思;还含有“力量无比强大;不可推毁”的意思。
成语谜面:最大的志
东周的第十二代天子周景王姬贵,在他在位的第二十一年(公元前524年)和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时,做了两件不得民心的事情:一件是铸大钱,一件是铸大钟。大钱就是币值高的钱。景王试图以铸行大钱的方式来收缴民间的小钱。大钟即编钟。景王准备铸造两组巨型编钟,一组是无射(读yì),一组是大林。他打算把这两组编钟上下悬挂在一起配合着演奏。
景王身边的大臣单穆公对此很担忧,极力加以劝阻。他认为铸大钱不利于流通,是“绝民用以实王府”,是对平民百姓的残酷掠夺;而铸大钟更是劳民伤财,既得不到悦耳的美的享受(钟过大耳朵承受不了),又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所以这样做将会使百姓离心,国家危险。但景王听不进去。
司乐大夫伶州鸠也劝阻说,编钟的声律强调和谐,如果百姓怨恨,那就没有和谐了。他引用民谚“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老百姓共同喜欢的东西,很少不实现的;而他们共同厌恶的东西,也很少不废灭的。但景王还是不听。三年间,既铸了大钱,也造了大钟。结果是,景王在第二年就死于心疾,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读音:zhòng
[zhòng]
许多:与“寡”相对:众人。众多。众矢之的。芸芸众生。 ◎ 许多人:大众。群众。民众。众口铄金。众目睽睽。众叛亲离。众擎易举。
读音:zhì
[zhì]
意向:志愿。志气。志趣(志向和兴趣)。志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志学。 ◎ 记,记在心里:志喜。志哀。永志不忘。 ◎ 记号:标志。 ◎ 记载的文字:杂志。志怪(记载怪异的事)。 ◎ 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志子。用碗志志。 ◎ 姓。
读音:chéng
[chéng]
做好,做完:成功。完成。成就。成事。成交。成立。成婚。成仁(儒家主张的成就仁德)。成人之美。玉成其事。 ◎ 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成形。成性。成人。自学成才。蔚然成风。 ◎ 变为:长成。变成。 ◎ 可以,能行:成,就这么办。 ◎ 称赞人能力强:他办事麻利,真成。 ◎ 够,达到一定数量:成年累(lěi )月。 ◎ 已定的,定形的:成规。成俗。成见。成例。成竹在胸。 ◎ 十分之一:增产三成。 ◎ 平定,讲和:“会于稷,以成宋乱”。 ◎ 姓。
读音:chéng
[chéng]
围绕都市的高墙:城墙。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城楼。城堞(城上的矮墙,亦称“女儿墙”)。城垛。 ◎ 都市:城市。城镇。城府(a.城市及官署;b.喻待人处世的心机,如“胸无城城”)。城邑。城乡。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