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

基本解释

  

  我国土地督察制度设立以来的首位专职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近日调任国务院法制办副主任;曾力推《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出台的原副主任郜风涛离任。2月15日,国务院法制办官网公布了上述消息。

  巧合的是,同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列为今年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作为协助总理办理法制工作事项的办事机构,国务院法制办显然责无旁贷。

  截至记者发稿时,国务院法制办官网还没有披露甘藏春的具体分管工作;据该办有关人士向南都记者介绍,甘藏春前几日刚到国务院法制办报到,所以其具体分工还没有最终确定。

  上述人士分析认为,因为甘藏春长期在国土资源部门任职,并负责土地政策法规工作,如果由他来分管负责《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的起草工作,也是顺理成章的。

  “学者型干部”

  今年54岁的甘藏春来自湖北蕲春。其简历显示,甘藏春接受过完整而系统的法学教育。1978年考入当时五所开设法律专业的学校之一———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学习法律;1982年入北京大学攻读宪法专业硕士,师从著名宪法学家龚祥瑞;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宪法研究方面他成果颇丰,在业内引起关注。

  1989年1月,甘藏春走上仕途,任职于当时的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六年后转入当时的国家土地管理局。2006年起任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他负责政策法规工作,并专职负责国家土地督察,协助负责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建设。

  因为这段履历,学界对甘藏春履新寄予期望。曾经参与过城市“征收变法”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锡锌教授告诉南都记者,甘藏春也曾“深度参与”过《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立法,对土地问题长期关注,有先进的法治理念,对土地管理、征收领域经验丰富,这都有助于在新岗位发挥作用。

  土地立法新导向

  国土部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特约咨询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李显冬与甘藏春有过接触,并听到过他的演讲。他昨晚告诉南都记者,甘本人有完整的法律学术背景,又长期从事征地管理工作,做法制部门领导,体现出干部提拔任用的新导向。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介绍,去年以来,国务院法制办就已经在起草《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国土资源部则负责牵头《土地管理法》的修改。两者需要互相协调,甘藏春履新后,将更有助于发挥协调作用,加快立法进程,减少立法成本。

  作为《土地管理法》新一轮修改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去年甘藏春曾公开撰文呼吁,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和《土地管理法》的修改重点,应放在保护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上,让被征地农民分享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成果。

  不轻松的担子

  事实上,摆在甘藏春面前的担子并不轻松。“农村集体土地上,当前最大的问题是逼农民上楼、侵犯农民权益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姜明安说,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相比,更应该抓紧加快《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理想化的模式是,立法机关通过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之后,国务院再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

  而王锡锌认为,今年是本届全国人大任期的最后一年,已经写入立法规划的《土地管理法》修改势必要出台。《土地管理法》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也将是一个问题。

  参与了《土地管理法》修订的李显冬介绍,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法律规范层次的高低,而在于能不能保护农民权益,能不能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能不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好的导向作用。

  这一切,都将成为摆在甘藏春眼前的“难题”。

展开更多

字义分解

读音:nóng

[nóng]

种庄稼,属于种庄稼的:务农。农业。农田。农产。农垦。农家。农忙。农民。农妇。农奴。 ◎ 种庄稼的人:贫农。菜农。谷贱伤农。 ◎ 姓。

读音:cūn

[cūn]

乡下聚居的处所:村子。村塾(旧时农村中的私塾)。村民。 ◎ 粗野:村野。村俗。村话。村气。

读音:jí

[jí]

群鸟栖止于树上:“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 聚合,会合:聚集。集合。集会。集体。集团。集训。集散。集资。集中。集大成。集腋成裘。 ◎ 会合许多著作编成的书:集子。文集。诗集。选集。全集。 ◎ 大型图书中可以相对独立的一部分,或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电视剧中相对独立的段落:上集。第五集。 ◎ 定期交易的市场:集市。赶集。 ◎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集部。经史子集。 ◎ 成就,成功:大业未集。 ◎ 数学基本概念之一,指若干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体:子集。交集。 ◎ 古同“辑”,和睦。 ◎

读音:tǐ,tī

[tǐ,tī]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

读音:tǔ

[tǔ]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土壤。黄土。 ◎ 疆域:国土。领土。 ◎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土。 ◎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土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 ◎ 不合潮流:土气。 ◎ 未熬制的鸦片:烟土。 ◎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土族。 ◎ 姓。

读音:de,dì

[de,d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地区。此地。 ◎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地板。地毯。 ◎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地点。目的地。 ◎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地以处。 ◎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地。境地。心地。 ◎ 底子:质地。

读音:zhēng

[zhēng]

远行:长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远行的船)。 ◎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战(出征作战)。南征北战。 ◎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马。 ◎ 收集:征税。征粮。 ◎ 招请,寻求:征求。征稿。征婚。征聘(招聘)。征询(征求意见)。 ◎ 证明,证验:征引(引用,引证)。信而有征。 ◎ 表露出来的迹象:特征。征候。

读音:shōu

[shōu]

接到,接受:收发。收信。收支。收讫。收益。 ◎ 藏或放置妥当:这是重要东西,要收好了。 ◎ 割断成熟的农作物:收割。收成。麦收。 ◎ 招回:收兵。收港。 ◎ 聚,合拢:收容。收理。收集。 ◎ 结束:收尾。收煞。收盘。 ◎ 逮捕,拘押:收捕。收监。收押。收审。 ◎ 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收束。收心。收伏(亦作“收服”)。

读音:tiáo

[tiáo]

植物的细长枝:枝条。柳条儿。荆条。 ◎ 泛称条形的东西:条子。面条儿。便(biàn)条儿。金条。铁条。 ◎ 细长的形状:条形。条纹。条案。条几(jī)。条凳。条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条。身条。 ◎ 项目,分项目的:条例。条令。条文。条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 ◎ 层次,秩序:条理。条贯。有条不紊。 ◎ 量词。

读音:lì

[lì]

可以做依据的事物:例证。例题。举例。例句。例如。 ◎ 规定:例外(不按规定的,和一般情况不同的)。体例。凡例。条例。破例。发凡起例。 ◎ 按规定的,照成规进行的:例会。例假。例行公事。 ◎ 调查或统计时指合于某种条件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情:事例。病例。案例。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