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古倒建筑是指在当今金钱至上和GDP至上的社会,一些房地产商联合地方政府,不顾法律法规,大势拆除古建筑而修建商品房的现象。
详细解释
背景[回目录
2008年,北京一位房地产商提议,炸掉故宫,改造成建筑用地。对此,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胡云景表示认可。他表示,如果将故宫占的土地全部改为建筑用地,约可以提供2400万平方米的可居住面积,至少可以为120万人提供住房,北京住房价格届时会有大幅下降。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无数的古建筑被夷为平地。天水市的成片明清古建筑被成片拆除,仿古建筑拔代替了真古迹,到2005年该地古建筑仅剩下100座左右;
2007年湖北襄樊唯一明代古建筑在半夜时分被强行拆除;
2010年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禅城区庆源坊69号的清代建筑苏氏书塾被拆除,有关方面辩称属于“主动拆卸”……
在江苏镇江,2010年7月初13座宋元粮仓虽有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护身符”,但无济于事,最终被毁于叫做“如意江南”的楼盘开发中。
在湖北鄂州,始建于东晋时期的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同样面临被开发商拆除的命运,当地百姓甚至组建了“护庙队”……
释迦寺建于北宋年间,距今有900余年,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释迦命名的寺庙。据当地县志等记载,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曾在该寺住宿,并留下诗作,是泗县百姓引以为荣的历史人文古迹,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该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8月,泗县释迦寺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当地群众指着工地入口处一块被包裹起来的石碑告诉记者,现在就剩下这块刻有释迦寺文保单位的石碑,其他物件都已拆除。
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宋元粮仓和释迦寺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有关专家感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却毁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发人深省。
反思
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是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首要工作,除保护好古建筑文物之外,还包括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他们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的作用,去见证和传承中华五千年文明。
由于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所以,建筑应当是多元化,而不能是一元化或全球一体化。但是,恰恰是在近二三十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也演绎了一场“建筑一体化”的悲剧。这场悲剧的后果,是使中国各城市、各地区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风貌逐步消失,带之而来的是几乎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千城一面的现象,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几乎丧失殆尽。
对这种现象,国内外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尖锐批评,德国《明星》画刊在一期报导中写道:“被誉为世界最美丽城市之一的北京,现在与亚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达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八车道的环形路,玻璃外墙的办公大楼和饭店使整个城市改变了模样”。“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几千个村庄、小镇和大城市的老房子地区被夷为平地,随之消失的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性建筑和古村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许多证物”。“现在中国每一个城市看上去都一个样”。“这个国家在使自己失去过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门打开,一些国外建筑师进入中国建筑市场,他们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带进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建筑文化和设计观念,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民族建筑文化根基本来就很薄弱的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它已经并将继续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造成全球一体化负面效应的加剧,造成具有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筑的进一步消亡,造成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泯灭!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风格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筑领域能否继续保存的问题。
评述
2008年时,一名不知所谓的房产商,声称要炸掉故宫修商品房,可能由于民愤太大,而且毕竟在北京,因此显得太显眼,因此而没得逞。600多岁的故宫和现今上千岁的古建筑相比还是差了点年头,但由于一个是国家的象征,一个是普通的文化遗产。因此,一些黑心的“红顶商人”联合一些黑心和法盲政府官员,就打上了这些千岁古建筑的主意。
按照法律法规,当经济遇到保护文物的时候要为文物让道,但在当今唯GDP论的经济发展中,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座座的历史建筑被拆除建成商品房,因为房地产更能拉动当地的经济GDP,而文物却不能,反而会花费当地政府的经费,一个是近,一个是出,在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和政绩以及有犯罪倾向的某些政府官员眼里,拆除古建筑建商品房就是一个上上策了。
照这个速度下去,百年之后,中华儿女只能在照片和历史影像中才能看到自己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