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孑遗植物,是指绝大部分植物物种由于地质地理气候变迁等原因灭绝之后幸存下来的古老植物,被人称为活化石。除鹅掌楸也产于越南外,银杏、水松、珙桐都是中国特有的孑遗植物,也是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濒危物种。
孑遗植物 - 简介
孑遗植物,起源久远,在新生代第三纪或更早有广泛的分布,到了20世纪大部分已经因为地质、气候的变化而灭绝,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围内。这些植物的形状和在化石中发现的植物形态基本相同,它们保留了其远古祖先的原始形状。且其近缘类群多已灭绝,因此比较孤立,进化缓慢。孑遗植物的特性是:有关的亲族都已灭绝,仅能自化石去辨认,现生的种类生存地区零落,分布范围狭小。
孑遗植物 - 溯源
孑遗植物在世界的分布情形,与地质时代大不相同。古生物学者依据植物化石标本研究,推定在古生代的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距今3亿~4亿年前),已有蕨类石松目的鳞木及印章木发生,到石炭纪时石松类、种子蕨类及原始裸子植物,已经极为昌盛。直到中生代的二叠纪,因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它们才渐渐衰退。侏罗纪和白垩纪间,代之而起的是极为繁茂的古苏铁及松柏类等,称霸世界,形成浩瀚的森林。
在古生代,地球表面的情形与现今迥异。当时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尚未升起,西南方的喜马拉雅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亦均未形成。地中海向东延伸,将中国与印度隔离,北冰洋则由奥比克海之贯连与印度洋相通,因而北方气候温暖,热带树木丰富,此种情景一直保持到新生代的第三纪初期。
到第三纪后期,地球上有强烈的造山运动发生,喜马拉雅、阿尔卑士斯、比利牛斯与美国的洛矶山相继生成。随之气候骤变寒冷,冰川发生,欧洲大陆以及库页岛至美国加里福尼亚州一带,均为冰川淹没,大多数植物濒于灭绝。只有一部分残存于亚洲东部及北美洲东部。
孑遗植物 - 种类
孑遗植物包括很多,在中国就有100多种。 主要的孑遗植物的种类为:
水杉,为中国特产,落叶乔木,柏科水杉属唯一现存种,中国特产的孑遗珍贵树种,第一批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稀有种类,有植物王国“活化石”之称。
银杉,是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后残留下来至今的植物,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和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红豆杉,又称紫杉,属浅根植物,其主根不明显、侧根发达,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是第四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的历史。
台湾杉,中国特有树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为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孑遗植物。曾广泛分布于欧洲和亚洲东部,由于第四纪冰期影响,仅存于云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台湾及缅甸北部局部地区。
瓦勒迈杉,是一种样子怪异的树状物,是世界最古老的物种之一,1994年现生的植群被发现,此前人们对它的了解仅来自于具有1.2亿年历史的化石。
松叶蕨,为松叶蕨科多年生纤细草本,小型蕨类。是最古老最原始的陆生高等植物。生于山上岩石裂缝中或附生于树干上。
桫椤,曾是地球上最繁盛的植物,与恐龙一样,同为“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桫椤名列中国国家一类八种保护植物之首。
银杏,又称白果,在第三纪有化石发现。第四纪冰川期大部分灭绝。
珙桐,是1000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留下的孑遗植物,在第四纪冰川时期,大部分地区的珙桐相继灭绝,只有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幸存下来,成为了植物界今天的“活化石”。
鹅掌楸,又称马褂木,中生代侏罗纪晚期到新生代第三纪,白垩纪有化石发现,第四纪冰川期大部分灭绝,只剩下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
长柄双花木,残存于南岭山地山顶矮林或灌丛中,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笔筒树,不仅属于地球远古时代残留的树蕨类植物,而且是侏罗纪时代的孑遗植物。笔筒树属于大型树蕨类植物,不开花,没有果实与种子,以孢子繁殖,一般而言,笔筒树只生长于潮湿阴暗的原始森林中,对古植物的研究有价值,而且亦是研究台湾与大陆植物地理关系的好材料。中国湛江发现有此树。
孑遗植物 - 特种邮票
2006年3月12日植树节,“孑遗植物”特种邮票首发式在“中国银杏之乡”山东省郯城县举行。这套由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特种邮票共四枚,邮票图名分别是银杏、水松、珙桐、鹅掌楸,面值均为8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