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链蚧

基本解释

   粟链蚧sù liàn jiè

  分布地区

  粟链蚧分布于中国的江西、安徽、浙江、江苏、湖南等地。

  形态特征

  成虫 雌虫蜡壳圆形或团聚集拥挤呈不规则形,表绿色或黄褐色,直径0.9-1.0mm,有3条不明显的纵脊和数条横脊,体线有粉红色刷状蜡丝。虫体呈梨形,黄褐色,长0.5-0.8mm。雄虫蜡壳长椭圆形,淡黄色,长1.0—1.lmm,宽0.5—0.6mm。有1条较明显的纵脊,体缘有粉红色刷状蜡丝。虫体谈褐色,长0.8—0.9mm,翅展1.7—2.0mm,翅白色透明,头部上、下各有黑色单眼1对;触角10节,丝状,冬节簇生微细长毛;腹部末端交尾器颇长。卵椭圆形,长0.2-0.3mm,宽0.15—0.18mm。粉红色,近孵化时暗红色。 l龄若虫椭圆形,长0.25—0.35mm,宽0.17—0.19mm。触角、足和口器均发达。腹部分节明显,末端着生细长毛1对。刚孵化的若虫乳白色,4小时后呈淡红色,固定后呈红褐色。雄蛹圆锥形,褐色,长0.8—0.9mm,宽0.4—0.5mm。近羽化时单眼褐色。

  生物学特性

  栗链蚧在江西南昌1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3月下至5月上、中旬为产卵期,4月中、下旬为产卵盛期,少数个体因发育的差异,产卵期延至6月上、中旬。4月中旬至6月上旬为卵孵化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盛孵期,少数至6月下旬才孵化。第一代雄虫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至下旬为羽化期,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雌成虫于6月下旬开始产卵,7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末期。7月上至8月中为卵孵化期,7月中旬为孵化盛期,但仍有少数要延至8月下旬才孵化。第二代雄虫于7月下旬化踊。8月上旬开始羽化,8月中旬为雄虫羽化盛期。

  10、11月份以受精雄虫越冬。雄成虫在凌晨4-5时羽化。羽化后在蜡壳旁停留片刻,然后在枝条上爬行,当天就能与雌虫交尾。雄虫飞翔力弱。雌虫交尾后10—15天左右开始产卵,卵产于蜡壳下。随着产卵,虫体向蜡壳的前端收缩,空出的部分供贮卵粒用。卵产完后,雌虫体逐渐干缩而死,其错壳紧贴在树皮上达4—5年仍不脱落。每雌虫能产卵16一好粒,平均25—30粒。若虫孵出后,从蜡亮后端的选散孔爬出,白色卵壳留在蜡壳下。初孵若虫很活泼,到处爬行,寻找合适寄生部位,l天后就固定下来,吸食危害。固定后均6—8天胸背两侧横裂开,并分泌蜡质形成蜡壳。脱皮后若虫红褐色,体线有一圈彩红色刷状蜡丝。孵出后约25天左右,雄虫体变长,淡黄色。大部分群集在板栗叶片反面,极少数寄生在叶片正面和技条上。雌虫则群集在树皮薄的主干、枝条及嫩枝上,以光面分布多。其猖撅危害程度与板栗品种有很大关系。在同样的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措施下,嫁接板栗树比实生苗栽培的板栗树发生数量多,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林分郁闭度大,杂草丛生的栗园中该故发生严重,而林中又比林缘受害重。

  防治方法

  1、检疫(1)对栗链故采用嫁接换种方法栽植板品弓队的苗木或接穗必须严格实行检疫制度,有故苗木或接穗必须禁运或进行药剂处理后方能输入。处理方法:将有故苗木或接穗浸入皂液(洗衣粉0.5kg掺水25kg)中30分钟左右。(2)对半球竹链故开辟新竹园时一定要对竹母实行检疫,一旦发现此虫应立即灭除。

  2、营林技术防治尽量伐除严重受害竹株;密林间伐,以促进竹的生长;适当施肥,以增强抗虫能力。

  3、生物防治对红点唇瓢虫应加以保护或进行人工饲养释放。

  4、化学防治若虫孵化后一星期左右用80%敌敌畏乳油或40%乐果乳油或50%杀螟松乳油或25%亚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倍液喷杀若虫。

展开更多

字义分解

读音:sù

[sù]

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实为圆形或椭圆小粒。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粟子。沧海一粟。 ◎ 古代泛称谷类:重(zhòng )农贵粟。 ◎ 姓。

读音:liàn

[liàn]

用金属环节连套而成的索子:链子。链轨(履带)。项链。锁链。链式反应。 ◎ 计量海洋上距离的长度单位,十分之一海里为一链,合185.2米。

读音:jiè

[jiè]

〔蛤(gé)蚧〕见“蛤1”。

其他的词语
热门词语推荐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