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不宿,喜光,稍耐荫;喜温暖气候及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之微酸性土壤,耐寒性不强;颇能适应城市环境,对有害气体有较强抗性。生长缓慢;萌蘖力强,耐修剪。可用播种和扦插等法繁殖。扦插一般多在梅雨季用软枝带踵插。移栽可在春秋两季进行,而以春季较好。移时须带土球。因枸骨须根稀少,操作时要特别防止散球,同时要剪去部分枝叶,以减少蒸腾,否则难以成活。常有红蜡蚧为害枝干。枝叶稠密,叶形奇特,深绿光亮,入秋红果累累,经冬不凋,鲜艳美丽,是良好的观叶、观果树种。
【出处】汪连仕《采药书》,《纲目拾遗》:“ 鸟不宿,梗赤,长三、四尺,本有刺,开黄花成穗。其根下虫,治风毒流注。《纲目》有楤木,名鹊不踏,与此别。”“按《救生苦海》云:茨梧桐又名晚娘棒,多生山坞,最高者四尺许,皮色如桑,细者大如大指,老者大如 甘蔗,若根曲而皮色紫者,非也。取根去泥,剥其白皮捣汁用二钟,加米醋一钟,清水半钟和匀,口中噙咽,可治双单蛾,若喉闭,用鹅毛搅之即开,噙咽如前,吐出痰涎三四碗,即能饮食如常。此乃以色紫者为非晚娘棒,或同名而异物耶,存以备考。”
【别名】鸟不踏、刺根白皮(汪连仕《采药书》),鸟不停(《周益生家宝方》),老虎草、昏树(《纲目拾遗》)。
【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或楤木的茎枝。
【生境分布】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各地,生于山坡、谷地、溪边杂木林或灌丛中,山东青岛、济南有栽培。
【原形态】原植物详刺楸树皮、楤木条。
【性状】
①刺楸的干燥树枝
多截成10~20匣米的小段,圆柱形,表面淡褐色,并有褐色圆点状皮孔和散生暗褐色的硬刺,刺尖锐,侧扁,略带光泽;断面中央可见白色的髓部。
②橡木的干燥茎枝
呈圆柱形,表面灰棕色至棕色,有细纵裂纹,并具不规则散在的灰白色角状刺,顶部大多已折断,刺基锥形。质坚硬,断面淡黄色,髓部约占茎粗的1/2。
【性味归经】①汪连仕《采药书》:性温。
②苏医《中草药手册》:辛,平,有小毒。入肺、肾经。
【功能主治】
追风,行血。治风湿痹痛,紫云风,胃痛。
①汪连仕《采药书》:行血追风。治紫云风,大麻风,筋骨疼痛。
②《纲目拾遗》:追风定痛,有透骨之妙。治风毒流注,风痹,跌打,劳怯。下胎催生。
③苏医《中草药手册》:祛风湿,利关节,止痛。治腰膝关节酸痛,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煎水洗。
【注意】孕妇慎服。
【附方】治腹水肝炎:鸟不宿叶五钱,瘦猪肉二两,同炖食。(江西《草药手册》)
【临床应用】治疗麻风性神经痛:取鲜鸟不宿根茎用清水洗净切碎,每用5钱加水70毫升、酒30毫升,煎成50毫升为1剂。日服两次,每次1剂,可持续应用。痛止后再服2~3天。试治瘤型麻风神经痛8例,4例服药1~5剂后疼痛停止,3例服药3~5剂后疼痛显著减轻,1例因疼痛剧烈,效果不佳。
【摘录】《*辞典》